首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 建筑渗漏率为什么会这么高,我们到底有没有办法降低建筑渗漏?

建筑渗漏率为什么会这么高,我们到底有没有办法降低建筑渗漏?

众所周知,建筑防水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保证防水工程质量,材料、设计、施工和监管措施诸环节必须全部到位;目前建筑防水工程渗漏情况如此严重,原因是这些环节都存在不少问题。那么根源在哪里呢?

经过改革开放后30年来的发展,我国的防水材料在品种和技术水平上已基本与国外接轨,绝大多数防水材料我们都有能力生产出与国外发达国家相当水平的产品。然而在我国的防水市场上,却充斥着低质量低档次的产品,有的还是假冒产品,严重威胁着防水工程质量。究其原因,我国新建建筑工程材料供应以招标为主,而且许多工程实行的是“低价中标”,由于防水工程造价本来就低(只占整个建筑造价的1%~2%),有时还会被总包单位压价,防水工程的合理利润空间非常小。为了获得某个工程,许多投标人会采取压价投标策略,极端情况是,某些投标人明知有些工程规范运作根本无利润空间也投下标书、接下单子,最后只能采取偷梁换柱、以次充好、以假冒真、偷工减料等办法,降低材料成本,以实现事先预设的利润。

建筑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导致了对假冒伪劣材料的需求;有了市场需求,就会有生产与流通市场上的供方,就有了许许多多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无证小厂和为逐利而生产非标产品的有证企业。调查显示,目前国内防水行业拥有生产许可证的正规企业产能利用率不足60%,而与之对应的,还有众多生产工艺落后、节能环保不达标的中小企业,个别地区无证生产和制假售假窝点甚至已经形成半公开化的“基地”。

政府监管不力形成市场空间,落后产能过剩导致企业铤而走险。大量假冒伪劣和不符合国家标准的防水产品,以及无资质、无技能的施工队占据了建筑工地的主要市场,形成一条“黑色”的产业链,其结果是给建筑防水工程质量和建筑主体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隐患。

“黑色”产业链的存在,使假冒伪劣材料横行,固然是导致建筑渗漏问题严重的罪魁祸首,但目前防水工程质量低下也与设计、施工与监管等环节存在诸多问题脱不了干系。

从防水工程技术层面分析,设计对防水工程的影响最为重要。目前,在实际操作中,新建工程的建筑设计与施工图设计均由业主委托专业设计院设计,施工图完成后进行工程承包招投标,其中防水材料的选用、防水构造的设计均在招投标前完成,防水设计合理程度很大程度上受设计师对防水材料、防水工艺技术掌握程度的影响。而我国的建筑设计人员中,专业从事建筑防水设计的较少,有些设计者对防水知识及新型建筑防水材料的性能、适用范围、使用条件等了解不深,不能根据工程部位的具体情况正确选用防水材料,只是简单地套用建筑防水图集,造成某些工程设计不合理、选材不当,为防水工程渗漏埋下祸根。另外,建筑形式追求多样化,重美观、轻合理,造成了防水部位的复杂性,防水方案及选材难度增大。

防水材料是半成品,其使用价值要靠施工来实现。有合格的防水材料、合理的防水设计,但施工质量低劣,仍然会使建筑发生渗漏。

专业化防水施工队伍缺乏,工人未经培训即上岗操作,施工不按规范操作,是造成施工质量低劣的主要因素。另外,为了抢工期、赶进度等,打乱施工流程,以及工程监理流于形式、现场管理混乱,都会留下工程渗漏隐患。

防水工程能否用对和用好材料是设计和施工的事,能否用上质量合格的产品,除牵扯到材料生产与流通市场外,还与监管措施是否到位直接相关。

对于防水材料来说,用肉眼辨别真伪比较困难,目前工程现场检测手段很有限,这就给偷梁换柱者有机可乘;加上防水工程大部分为隐蔽工程,一旦保护层施工结束后监管就比较困难,这就使得防水应用市场上偷工减料、掺杂使假现象比较严重。少数监理的不作为、检测单位的“放闸”,也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假冒伪劣材料。

此外,防水施工单位质量违约成本低。在现有的模式下,防水施工单位承接防水工程时,通常将5%的保修金直接作为工程成本,也就是说,保修金起不到实质性的质保作用。

“黑色”产业链的存在,与防水工程设计、施工、监管环节存在的问题相叠加,造成了目前我国建筑防水工程渗漏居高不下的现状。



近年来,相关政府部门已充分意识到了防水质量问题的严重性,联合行业协会,动员防水企业,一直在打提升防水质量的持久战。提升终端用户对防水重要性的认知,对住宅防水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向社会大众普及正确的防水知识,提高社会对建筑防水重要性的认识,这是每个防水人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业主监督也能形成倒逼机制,来有效降低住宅的渗漏率。